目录
- 1,请您帮我找曾国藩的《原才》翻译
- 2,曾国藩《原才》的翻译
- 3,历史书上对 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是如何评价的(任选其一,详细)
- 4,历史书是如何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 (简略点)
- 5,评价汉武帝
- 6,对于秦皇汉武的评价。
- 7,刘彻、刘弗陵、刘病已这3个皇帝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 8,刘弗陵和刘询的关系,为什么前者是汉武帝
1,请您帮我找曾国藩的《原才》翻译
曾国藩《原才》译文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之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风俗之于人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语译】
社会风尚的淳厚和浮薄是从那里产生的呢?产生于 一两 个人的思想倾向罢了。百姓们中间,平庸懦弱的人比比皆是,如果有 一两 位贤能有智能的人,大家就会拥戴他们并听从他们的教导;特别贤能有智能的人,拥戴他的人就特别多。这 一两 个人的心向于仁义,众人便和他一起追求仁义;这一二个人的心倾向名利,众人便和他一起奔竞名利。众人所奔赴的,就形成大势所趋,即使有巨大的力量,也没有谁敢违背它,所以说:「摇撼天下万物的,没有比风来得迅速强劲了。」社会风尚对于个人的思想影响来说,起初很微弱,最后将是不可抗拒的。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胜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焉。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语译】
古代的帝王治理天下,使贤能智能的人都居要职、掌权势,他们教化人民也都用仁义道德,所以那时社会规范统一而风尚相同。世道教化衰微后,前面所说的那 一两 个人并不全在重要的职位上,但他们的志向主张,势必不能不从口中极力宣扬出来、广为传播而造成声势。那么众人也势必不能不听从他们的号召,渐渐形成习俗风尚。这样,他们志同道合的跟随者就聚集增多,一时的人才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了。倡导仁义的人,他的追随者会为仁义而死,义无反顾;号召功利的人,他的追随者也会为功利而牺牲,决不回头。(周易干卦文言说:)「水向潮湿的地方流,火接近干燥的东西烧。」没有什么感召是得不到感应的,这种情况已经由来很久了。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之尤者而才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才之。
【语译】
现在掌握权势的君子,往往说:「天下没有人才」,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然则转移习俗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语译】
主宰国家行政的人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谨慎选择能共同维护帝位的人才;士大夫采取我的主张,并且念兹在兹,就会戒慎恐惧谨慎自己的志向,担心想法偶有不当,因而败坏风尚和摧残人才。照这方法去做,几十年以后,可能有收到成效的一天吧?这就不是我所能预见的了。
2,曾国藩《原才》的翻译
他们身居高位显贵,不能用自己的理想去转变风尚、造就当代人才,却反而推辞说“没有人才”,认为这不是自欺欺人的话,行吗?不行的!十户人家的小城,其中如果有崇尚仁义的君子,他的智能足以改变十个人,就一定能选拔十人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他的智能能够改变一百个人,就一定能选拔一百人之中的优异者栽培成材。那么,移风易俗和栽培造就一代人才,并非仅仅是身居显贵之人的事,凡是有一官半职的人,都有责任参与此事。
3,历史书上对 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 是如何评价的(任选其一,详细)
正面评价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朱元璋、以及康熙、乾隆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伟大的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文学家,带有典型的目的性的评论)根据史料记载,实际情况恰恰是相反的。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4,历史书是如何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 (简略点)
历史书多为褒奖,但每一位君王都有他的两面性!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东周五百余年之战乱得以结束,但他自以为功比三皇,德比五帝,安居享乐,亲小人于左右,贬贤子于边关,至使秦历二世一十五载而亡!
汉武承三代之财富,强兵练武,北击匈奴,服南夷,开疆扩土,使大汉之疆域到了最大,然晚年求长生,亲小人,铸铁钱,穷兵黩武耗尽国家的之财富。
唐太宗在隋末乱世脱颖而出,在其父当上皇帝之后南征北战,唐朝的多半江山是他打下来的,玄武门之变登上皇帝的宝座,他亲贤任能,内修政绩,外攘四夷,使唐朝的经济,文化,军事都同时得以提高,远胜于汉朝。汉朝之盛世是:经济先于军事而胜,唐朝几乎是同时兴盛的,因此唐朝没有像汉朝和亲称臣于北方。唐太宗在中国494位皇帝中从文才、政才以及军事才能应该算是最出色的一位!
成吉思汗使蒙古的开创着,之后的元朝广阔的领土与他息息相关,但是蒙古哪种游牧民族进入了中原使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经济遭到了打击。成吉思汗是位战场的君王,他没有让元朝像汉朝、唐朝那样兴盛!
5,评价汉武帝
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但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四年荒淫无道,欲望强烈,刑法残酷,大兴土木,百姓民不聊生。而且晚年还信奉鬼神,荒唐至极。 扩展资料: 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评述了汉代几位皇帝。他认为广为史家赞誉的“文景二帝”实乃无名之辈,守旧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后面,“萧规曹随,偏于保守,没有创新。”倒是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时代是英才荟萃的时代。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在这一时期都有繁盛丰实的创造性的成果。 汉王朝对西域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史上有值得重视的意义。正是由于这一历史变化,汉王朝才开始真正地面对世界。正如张维华《论汉武帝》一书所说:“张骞通西域,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 《淮南子》和《史记》是汉武帝时代的两座文化丰碑。此外汉武帝时,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名家名作迭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司马相如及其作品。他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这一时期赋作中有代表性的精品。这些赋以气势恢廓,景物华美,词藻奇丽为特征,正反映了当时文化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汉武帝刘彻
6,对于秦皇汉武的评价。
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开创者。
他一生的功绩有:(1)灭六国,统一全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割据混战局面。(2)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后世影响深远。(3)文化、经济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4)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他的过错体现在他的暴政上:(1)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徭役繁重:修阿房宫、骊山陵墓等。(3)沉重赋税:农民上交收获物2/3给国家。(4)刑法残酷。
秦始皇虽然有很大的过错,但他的功绩也是很大的,他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功大于过的杰出的皇帝。
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民族关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功绩有:(1)政治上,重用人才,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治理黄河,免除水害;(3)思想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举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5)民族关系或对外交往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过错有:(1)过于迷信武力,长期发动对外战争;(2)有求仙迷信思想,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总之,汉武帝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功大于过.
7,刘彻、刘弗陵、刘病已这3个皇帝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
汉武帝刘彻,经过父辈文景之治,国力很强大,有点像温室里长的富二代,但是生性有些叛逆,不听家人及大臣劝告,打破父辈顶下的国策,三伐匈奴。这个人脑子很好事,不循规蹈矩,所以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人。同时这个人还下过罪己诏,向全天下检讨,说明他能做到平易近人,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个不错的皇帝。
汉昭帝刘弗陵,后该名刘弗,8岁即位,在位13年,有霍光当辅佐大臣,后来燕王想造反,诬陷霍光,趁霍光不在的时候,上了奏章,当时刘弗陵召见霍光,并当着百官很坚定的说着诏书是假的,并详细解释了原因(故事太长,不说了)可见这是一个有道的明君,慧眼识人,当自己可以主政的时候,还是放心把大权交给霍光,当然霍光也没辜负他,后来刘弗陵还颁发了一个什么有关盐税的法案,以弥补武帝后期打仗造成的国库空虚。李德裕赞:“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
本人孤陋寡闻,对刘病确实不太清楚,只能给你介绍两位皇帝了
8,刘弗陵和刘询的关系,为什么前者是汉武帝
刘弗陵是武帝小儿子,母钩弋夫人,8岁继位,22岁病亡。刘询本名刘病已,父刘进。祖父刘据为武帝长子,他即汉武帝之曾孙。刘据7岁被立为太子,后因 “巫蛊之祸 ”刘据,刘进父子皆被杀,刚出生数月的刘询被送到民间收养。昭帝死后,被霍光立为皇帝,是为宣帝,年19。 即刘弗陵是刘询的叔祖父。 刘弗陵(前94年-前74年),即汉昭帝,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少子,赵婕妤(钩弋夫人)所生。 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下,沿袭武帝后期政策,与民休息,加强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就武帝时期盐铁官营、治国理念等问题召集贤良文学讨论,会后罢除榷酒(酒类专卖)。元凤元年(前80年),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专任霍光,进一步改革武帝时制度,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因内外措施得当,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前74年),刘弗陵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孝昭皇帝,葬于平陵。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巫蛊之祸发生时,襁褓中的刘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狱。后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抚养。汉武帝遗诏掖庭养视,并令宗正录其属籍,刘病已于是被养育于掖庭。元平元年(前74年)刘贺被废。七月,霍光等大臣将他从尚冠里住处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随后即皇帝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 由于刘询少时多到京都三辅了解民情,因此对百姓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著名的有麒麟阁十一功臣。宣帝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宣帝于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大破匈奴,而后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并置金城安置降羌,同年设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刘询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在位期间,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史称“孝宣之治”,又称“孝宣中兴”,史家称西汉国力在其治下最为强盛。在以制定庙号、谥号严格而著称的西汉一朝,刘询是四位拥有正式庙号的皇帝之一。 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刘询因病崩于未央宫,葬于杜陵,庙号中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