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护肤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自然护肤网 > 护肤技巧 > 正文

目录

1,空军5719工厂的一流的战鹰心脏手术师

空军5719工厂的一流的战鹰心脏手术师

今年仲夏的一天,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偏居成都平原一个小镇上的五七一九工厂视察时,高度评价工厂建设,称赞他们“企业的管理井井有条,企业的技术精益求精,企业的文化昂扬向上”,特别是经他们维修的某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大幅延长,“1台发挥了1.6台的作用,这是很大的一个贡献”。五七一九工厂何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如此高的赞誉?当我们走进这个工厂时,顿时感到强烈的震撼:一个仅仅2000多人的普通空军装备修理企业,短短几年间完成63项科研成果,20多项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自主创新的军用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动机修理能力成倍增长,2004年总资产才11个亿,6年后就达到29个亿,资产增长超过263%;同时,还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质量奖”等数十项国家级殊荣……五七一九工厂凭借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厂长向巧坦言:独具空军特质、卓越品质、和谐特色的企业文化,为企业腾飞插上了翅膀。“忠诚”——企业文化之魂 “……看那军旗飞舞的方向,前进着战车舰队和机群。上面也飘扬着我们的名字,年轻的士兵渴望建立功勋……”这首叫《那一天来临》的歌,是五七一九工厂的厂歌,每一个五七一九人听到这这个旋律,都会心生崇敬。五七一九工厂是隶属于空军装备部的装备保障性企业,担负着军用航空发动机修理保障的重任,在工厂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样强烈的意识:“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不拿钢枪的战士!”2004年是令全厂职工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年。这一年,某新型航空发动机维修线刚刚建成,航空兵的部队一批发动机进厂急待维修,各级首长心急如焚,上级机关和部队催修发动机的电话纷至打来。如何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快速形成新型发动机批量修理能力?这道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刚刚上任的女博士厂长向巧和全厂职工面前。“发动机,发动机……”整天萦绕心头,让他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我们是军队的企业,不能为首长和部队分忧,我们就有愧于军队企业的称号!”一场又一场围绕如何履行使命责任、破解修理难题的大讨论,在厂党委班子和全厂职工中展开。打破旧有的生产模式和利益格局,进行彻底的生产流程再造,是厂党委拿出的第一个举措。当时,原有的生产模式多头管理、浪费资源和人力,严重影响了修理的质量和进程。然而,全厂上下都意识到需要生产流程变革,但变革应该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一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流程再造即使在西方国家成功率也仅有30%,一旦失败怎么办?有两位领导干部甚至为此吵到了厂长办公室……早就对此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向巧成竹在胸。为了统一大家的思想,向巧几个月时间天天泡在车间,跑遍全厂76个班组,面对面地解难答疑、动员宣传。一天,在交流现场,她因过度劳累,嗓子突然失声,说不出话来,一住院就是二十多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厂干部职工的思想很快统一到一起,十几名中层以上领导因流程再造被调整岗位也毫无怨言。经过8个月大刀阔斧的重新调配修理资源、改革修理流程,修理能力显著提升,某型发动机平均修理周期降幅达27.3%。此后,他们根据部队保障任务的变化,对流程进行持续改进、优化,修理能力每年增长率在60%以上,先后实现了由维修二代机向三代机、由单机种、大批量维修向多机种、小批量维修的跨越。随着大批新型航空装备在部队列装,新型军用航空发动机关键、重要零部件供应,逐渐成为制约空军战斗力持续生成的突出问题。如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先进战机发挥作用,军委和空军首长对此高度关注。工厂想部队所想、急部队所急,专门组织精兵强将集中攻关,自主创新了21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代飞机发动机关键部件再制造技术,突破了由少数西方国家对航空发动机再制造技术的垄断,使我军三代战机的发动机寿命从900小时延长到1500小时,相当于使1台发动机发挥了1.6台发动机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国防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重大任务和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五七一九厂人始终把国家利益和使命责任放在第一位。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工厂距震中仅36.5公里。那一瞬间,在紧急逃生的30秒里,青年员工刘勇奋力举起几十公斤重价值几十万元的发动机预燃室,踉踉跄跄地跑到安全的地方。车间的监控录相拍下了这感人的一瞬。后来有人问到他时他说:“我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不能让零件在我的手中报废。”2009年首都国庆阅兵保障期间,一台受阅飞机发动机发生故障,保障单位迅速排故,但怎么也无法找到故障原因。驻场保障的工厂技师罗卓红主动承担了任务。为了保证不耽误阅兵的正常进行,他没有按常规拆开发动机排故,而在狭窄的空间里整整忙了一个通宵。故障排除后,罗卓红的手上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血痕┄┄“……三十春秋,弹指一挥,而立之年倍感道远任重。激扬传统,笑迎挑战,激情不衰,动力不竭,和衷共济再攀云梯路。”一部凝聚了五七一九人奋斗史的《航利广场赋》表达了他们忠诚无畏、不懈奋进的豪情……“卓越”——企业文化之质 在五七一九工厂,只要是上班期间,每个人都必须整整齐齐地穿好那套款式新颖的天蓝色工作服,工作服左臂绣着“情系蓝天”,右臂绣着“追求卓越”。“我们就是要通过这样的一点一滴来给职工们渗透我们不断追求卓越的文化理念。这也是我们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的深刻体悟。”五七一九工厂党委书记梁绍华说,“左臂‘情系蓝天’,代表我们不忘‘姓军’本色,右臂‘追求卓越’代表我们永记执着追求。”2004年,厂领导给全厂职工每人发了一本做《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的书,一场“头脑风暴”迅速在全厂职工中掀起。上千篇读书心得彰显了全厂职工被这部作品所调动起来的热情。一位职工写到:“……我们并不完美——谁都不完美——但我们总在努力中做到最好……” “给飞机心脏创造新的生命,为航空发展贡献不竭动力”、“成为飞机心脏的顶级服务者”成为全厂职工的共同愿景。质量是航空发动机维修的生命线。为了确保维修质量“零缺陷、出精品”,五七一九工厂从2005年开始,积极采取设立“质量警示墙”、举办“质量文化周”、质量文化主题演讲、“我为质量献一计”征文、质量建设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与举措,引导职工在质量工作上不断强化瞄准一流、追求卓越的意识。在那道89米长的质量警示墙上,空军历史上的每一起等级飞行事故和地面事故,工厂历史上发生的10多起较大质量问题,等等,赫然在目;“产品如人品,质量不好就是人品不好”、“质量就是最大的政治”、“让诚信成为企业的一种习惯”等一系列质量安全文化理念,以厂长、书记寄语的形式渗入每个职工的心灵,成为每个职工追求卓越的不懈动力。一位职工在2006年工厂举办的“质量警示墙的警示”主题演讲比赛中深情地说:“……质量取决于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质量取决于每一个你想马虎的时刻……”“文化铸魂”引领了维修质量的提升,工厂至今修理的发动机不计其数,已连续14年未发生因工厂责任造成的等级飞行事故。在五七一九工厂,许多普通职工的故事,真真切切让人感到“追求卓越”已经渗透到工厂的每一寸土地上,他们就像一颗颗螺丝钉,精确地在自己的岗位上托起了工厂的航空发动机维修事业。高级技师黄强“甘于平凡,以小事成就大事”,三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认真摸索,对本专业涉及的3400个零件和复杂设备结构了然于心,所干的岗位未出现一起产品质量问题,首创“黄强工作法”深受国外同行赞誉,带出的9个徒弟个个是技术能手。装配工艺对技术参数规定了上、下限值,中间值是最理想状态。吴创班组对自己提出了“苛刻”要求:一定要取中间值。虽然成倍增加了工作量,但发动机飞行状态的安全系数却大幅度提高……在五七一九工厂的厂徽上,有一个永不停止转动的齿轮,它代表了五七一九人永无止境的追求。2009年以来,工厂又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发起了以柔性修理线建设为标志的再次流程再造,实现了资源效能最大化,现场管理标准化、精细化、形迹化、可视化……六西格玛、精益管理、现场管理星级评价、风险管理等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和工具,在工厂得到广泛应用,不断提升了管理效能。开展的“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单位,有两个分厂分别被授予“全国现场管理星级评价五星级现场”和“四星级现场”。这一系列追求卓越的举措,换来了工厂整体效能提升,为空军部队的战斗力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和谐”——企业文化之本 走进五七一九工厂的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在文化广场的中心地带,有一条宽6米、长百米的“星光大道”。在这条“星光大道”上,镌刻着一只只大手印,如深耕大地的铁犁,似力撑苍天的神话。据介绍,这些手印是3000多位在厂职工、离退休干部和员工的手型手模,寓意着每一名创业者、建设者都是企业之星,都已载入工厂建设发展的史册。当设计这条“星光大道”时,曾有人建议把厂领导的手模放在第一排。厂长向巧说:“大家都是一家人,都是平等的,只有工作岗位的不同,没有个人的高低贵贱,我们不能搞这样的特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在这样的人文精神辉映下,每一个看到“星光大道”、听到它的故事的人都会深受震撼。如今,每年新来的员工都要到这儿感受工厂的文化氛围,并把自己手模放在这条星光大道上。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职工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空前迸发。为了给部队服务,有一批职工常年出差在外,不辞辛苦;部队发动机出现问题、需要技术支援,他们保证24小时内赶到保障现场,从不叫累;有不少职工退休后不愿离厂,只要工厂有需要就二话不说地回到岗位上和年轻人一起奋战。身患重病的女工祁丽莎,做了两次化疗,但因为担心她的工序成为生产的“瓶颈”,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与同事一起奋战。高工蔡仕祥退休后一直在车台带教年轻人,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五七一九厂,在每一项技术革新成果、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每一次发展建设的关键阶段背后,都饱含着许多普通职工留下的心血和汗水。工厂编辑的十多册《企业文化丛刊》详细地记录着职工们对工厂建设发展的思考和感悟,是工厂共同奋斗、和谐奋进的历史见证,也凝聚成工厂的宝贵精神财富。“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我们企业的立企之本……”、“学技术吃香,有本领风光”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多劳多得,多能多得,多效多得”、“心情舒畅,工作流畅”……说起工厂的未来发展,厂领导谈的最多的是职工的发展。工厂根据职工能力特点设置三条阶梯式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规划管理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各类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形成评选表彰各类劳模、“三五楷模”、“党员模范示范岗”、“青年岗位技术能手”等各类先进的机制,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为职工创造全面发展机会。工厂在全军企业中率先通过了ISO10015培训管理体系认证,组建培训中心,实施职工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搭建了多形式、多层次沟通和知识、技能共享平台,促进全体职工业务能力共同提高。同时还建立完善学历工资、职称工资、专家津贴、自学奖励等多层次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工厂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和创造,2004年以来,实施了以职工名字命名优秀班组、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制度,目前,已经有“黄强工作法”、“周陈工作法”、“吴创班组”、“敏智班组”等20多个荣誉命名的“员工工作法”和生产班组。黄强、吴创、张永光等工厂优秀职工的照片,被制作成灯箱布置在厂区主干道两旁。2004年以来,推行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想方设法解决职工衣食住行、看病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发起了“阳光圆梦助学”工程,为考入高校的职工子女发放助学金,专设了“职工心理辅导员”,加强对职工的心理疏导……一系列举措,真正关心职工们的生活,真正解除了职工们的后顾之忧……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工厂职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近年来,先后有13人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劳动模范,具有中高级职称的职工超过500人,还有40多名优秀职工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了中层以上管理岗位。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班组”、“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一大批“明星群体”和“企业名片式”员工。

2,红军为什么要过草地简介

  红军为了躲过国民党的围剿,不得不过草地,过雪山!下面有资料:
  概述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编辑本段]历史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率领的右路军进入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着前进。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30军和红4军。彭德怀率红3军团殿后,走左翼行军路线。进入草地前,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在藏民带领下寻认野菜,供过草地之需;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粮食不足,使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首先是行难。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过草地有三怕:一怕没踩着草甸陷进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当年的红军,往往是一个人陷进去后,另一个人伸手去拉,用力过猛也会被带着陷进去。后来有了经验才知道,要慢慢移动身子才能上得来,或者将绑腿带缠在被陷进同志的腰间才能拉得上来。那个泥水不仅不能饮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脚泡过,还会红肿甚至溃烂,一下子很难好。二怕下雨。
  草甸本来就难走,天下着雨,脚底下更软、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进泥沼里去。三怕过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浅好过一点,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如果遇着下雨更难了。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黄克诚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有一次,部队正在淌水过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涨,激流滚滚,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冲走吞没。就这样,数不清的红军战士陈尸草地。
  其次是食难。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同志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这就要学会辨别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说,这不是杜撰的,他们访问过的老红军就是这么讲的。这在我们今天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的。阿坝党史研究室的同志接着说:凡能吃的东西都没有了,就不得不宰杀坐骑、牦牛东骡子。彭德怀率领的3军团是殿后的,准备的干粮少,能吃的野菜之类早被前边的部队吃光了。部队要断炊了,他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就是这点肉,救活了许多红军战士。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有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死亡越来越多,后边的人无须向导,顺着络绎不绝的尸体,就可以准确地找到行军路线。
  再次是御寒难。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准备的棉衣、皮衣哪能够几万人穿!为了御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门:穿着厚衣的有之,穿着单衣或夹衣的更多;裹着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着各种兽皮;头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顶着油布、打着雨伞者不少;脚穿皮鞋或兽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着草鞋甚至赤脚的也不少。太冷了,有的就喝点酒或咬点辣椒驱寒。但酒辣椒都带的少,不够用,两三天后也没有了。这样在泥沼草地行军,真可谓“饥寒交迫,冻馁交加”。
  阿坝的同志讲:他们访问的老红军说,在草地的几天里,脚是湿的,衣服是湿的,到了宿营地,地是湿的,柴草是湿的,身上几乎没有干过,能冻死人。饥寒、疲劳、疾病夺去了许多战友宝贵的生命。聂帅在回忆录中写道:过草地那些日子,天气是风一阵雨一阵,身上是干一阵湿一阵,肚里是饱一顿饥一顿,走路是深一脚浅一脚。软沓沓,水渍渍,大部分人挺过来了,不少人却倒下去了。
  还有宿营难。草地净是泥泞渍水,一般很难夜宿。行军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个土丘、河边、高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宿营。如果找不到比较干一点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么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女同志往往两人依偎在一起,这样还暖和一点。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因此,有时几个人轮流“值班”,以免发生不幸。
  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红1军团有一个班,就是这样整整齐齐地两人一组,背靠着背,怀里抱着枪支,像熟睡了的样子就再也没有醒过来。红一方面军有个收容队。过草地,每天都有掉队的。饥饿、寒冷,加上缺医少药,伤病员有增无减。当时既无医院,又没那么多担架,完全靠每个伤病员拄着棍子,尾随着部队走。每天掉队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数都跟上队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
  后来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志愿军40军118师师长邓岳,当时是个红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着干部团团长陈赓的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晚上露宿时,掉队的同志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队同志去叫他们时,一推一摸,他们的身体完全冰冷僵硬,他们就以这样的“睡姿”离开了这个世界。特别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像这样静静地长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达几十人。
  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红1军团过草地是左翼前卫,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聂荣臻给作后卫的红3军团彭德怀发去电报,一方面将沿途经过情形和注意事项告诉他们,另一方面请他们协助掩埋前面牺牲的同志。后来,随3军团行动的周恩来回电说:据3军团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尸体统计,1军团掉队落伍与牺牲的在400人以上。
  徐向前是率领右路军过草地的前敌总指挥,他在回忆录中说:一方面军一直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太大,实在禁不住恶劣环境的折腾,过草地减员尤多。但一方面军究竟牺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使部队减员不少。阿坝自治州党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个资料: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数次过雪山草地期间,非战斗减员在万人以上。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说:红军过草地的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间”。
  红军右路军过草地用了5天(8月21日——8月26日)。左路军大概也是6天左右。
  8月21日,红军右路军开始进入草地。在草地行军十分艰难,高原缺氧,天气多变,风雨雪交加。泥泞,寒冷,饥饿,夺去了许多革命战士的生命,这种情景真是前所未见。我记得第一天3军团政治部由毛儿盖出发,走了60多里路,天快黑时,抵达一个无名草地上宿营,这里一所房子也没有,只有一些低矮的小树,袁国平和我及向仲华等,折了一些小树枝搭了一个小棚,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过夜。下了一夜大雨,小棚无法挡雨,我们几个人被雨淋得满身透湿,无法入睡,只好背靠背挤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或唱歌,总算熬到了天亮。第二天完全进入草地,矮小的树木也见不着了。开始还可以看到太阳,但过一阵子,便狂风大作,忽而又下起雪来。第3天过葛丘河,河宽不到20米,但水深齐腰,水流很急,水冷如冰,徒涉时还需几人互相搀扶,否则会被急流冲走。不少战士因体弱、缺氧和寒冷,过河上岸时倒下了。第4天是在沼泽地内行走,不仅天气变化无常,而且地面完全是水草,要选择在草堆上走,如不小心,掉入沼泽坑内则越陷越深。有的同志就这样永远出不来了,不少骡马也因陷入沼泽坑内拔不出来。第5天,8月26日,终于走出草地,到了班佑、巴西、阿西地区。
  红军为此牺牲了好多人

3,红军简介

红军,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即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 红军
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又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