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法兰西断头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的详细介绍
玛丽·安托内特·约瑟芬·让内·哈布斯堡—洛林
1755——1793
法国王后(1774——1792)、奥地利公主
名字也译作:玛丽·安托瓦内特或玛丽·安东尼
出生和定亲
玛丽·安托内特出生在奥地利霍夫堡宫。关于她童年时代的记述可以在法国大使和奥地利廷臣们的报告中找到。这是因为她出生的时候,奥地利和法国就已经在酝酿一种充满情欲和不稳定的联盟形式——联姻。路易十五无意取奥地利女大公玛丽娅·特蕾西娅年长的女儿们,因为她们太年轻,而且老国王正和杜巴丽夫人共浴爱河,约瑟夫皇储也无意娶路易十五的三个女儿为妻,她们太老,没什么魅力。这样,联姻的重任就放在了年幼的路易·奥古斯都王储和玛丽·安托内特身上。
玛丽·安托内特十几岁时,就成为国家的焦点。她的父亲弗朗茨皇帝1765年去世,此后几年她的身份一直仅次于玛丽娅·特蕾西娅和她的长兄约瑟夫二世皇帝。在凡尔赛和维也纳之间频繁来往的信件为我们勾勒出玛丽·安托内特童年的形象:乖巧、伶俐、聪慧、有悟性、优雅而轻盈,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轻浮、而且没有求知欲,凡事无法善始善终。
韦尔蒙特神甫作为凡尔赛宫廷的代表来教授公主法语,但他很快发现了他的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一些弱点:精力不集中、不好学,她总是逃学,尽管表现得十分艺术(她从不让老师们为此生气)。这些问题同是困扰着安托内特的母亲特蕾西娅皇后。她是个严谨的、本分的人,为了让女儿也变成他这样的一位受人尊敬的王后,在凡尔赛代表向霍夫堡宫提交了婚书之后,皇后让他的女儿在自各儿的卧室里睡了两个月,企图时时刻刻感化女儿,使之成为称职的王后。
1770年,玛丽·安托内特在奥地利宣誓放弃一切在奥特权,她从此由一个奥地利特权公主成为法国太子妃。梅尔西大使的车队带着玛丽·安托内特和她那些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走出奥地利、走出童年,他将要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一个完全不适合他的环境,一个葬送他一生幸福、最终埋葬他生命的环境。
国王和丈夫
玛丽·安托内特在斯特拉斯堡被交给法国宫廷,连天来的疲劳、一个小姑娘对大场面的恐惧最垮了这个坚强高傲的女孩儿。她啜泣着投进新侍女长诺艾莱伯爵夫人的怀中。她是以这样一种不合适的方式让法国认识了他,最终也是以一种不合适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法国之旅。
玛丽·安托内特的婚礼在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小教堂举行。上等贵族们从法国各地赶来观礼,这是凡尔赛的风俗,玛丽·安托内特很可能就是从这时第一次接触到这种令人反感和窒息的礼仪。他今后20年还要和这种礼仪斗争。她的丈夫,王太子路易对这种礼仪很漠然,他对什么都很漠然,包括自己的妻子。
1774年,路易十五死在凡尔赛。路易十六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这四年时间里,玛丽·安托内特从未和丈夫有过“接触”,他们的婚姻甚至还要再等三年才能成为事实。正是因为一个太子妃四年都没有给贵族们带来一个王位继承人,玛丽·安托内特成为王后的时候,尽管她同样是什么改革也没有进行、什么赋税也没有减轻,平民百姓主观的、惯例式的向新王后报以热烈的掌声,而贵族们则一脸冷嘲热讽,这是这段无后的婚姻令她被感羞辱。对于其他人来说,冷漠善良、缺乏男子气的路易十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王”,因为他几乎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而对玛丽·安托内特来说,他既不是国王,也不是丈夫。
母亲
1776年,作为法国王后兄长的约瑟夫二世来到了法国。他此行的目的在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在德国,人们知道约瑟夫是个作风朴实的皇帝,但在整个欧洲,人们只知道维也纳的主人是玛丽·特蕾西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全面废除农奴制),约瑟夫二世决定在欧洲文化的中心法国树立自己开明君主的形象。
此行的另一个目的,是奥地利驻法国大使,玛丽·安托内特的监护人梅尔西伯爵坚持请求他这么做。1770年玛丽·安托内特成了法国太子妃(Dauphine),但这对夫妻的生活从来没有纳入正轨。约瑟夫二世,处于母亲和大使的要求,亲自来到凡尔赛,在这里他了解到路易十六的身体状况,并且全面地了解了玛丽·安托内特的精神生活。临走之前,约瑟夫给玛丽·安托内特留下了一份“指示文件”,这份文件用问答的方式指导玛丽·安托内特的行为举止,此外,皇帝还税服路易国王作了手术解决了他的生理困难。
1777年,在长达七年的等待之后,玛丽·安托内特怀孕了。她生了一个女儿:玛丽·特蕾西娅,昂古莱姆公爵夫人,她是玛丽·安托内特的孩子中唯一活到法国大革命结束的一个。1781年,诺曼底公爵路易出生了,他在大革命爆发初期死于软骨病。1785年出生的路易后来被称为路易十七,是法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真正加冕、真正统治过整个国家却被认为是国王的人。1786年出生的苏菲·贝亚特丽克丝只活了11个月,她的死结束了从1770年以来长达16年的婚姻生活,此后,玛丽·安托内特在没有生育。
危机
1785年的钻石项链事件之后,玛丽·安托内特明白在法国内部,又一股强大的力量正在阻挠她。四年之后,这种力量首先回了巴士底狱,然后摧毁了法国一千年的封建政治。法国大革命爆发了。
1791年,王室成员:国王、王后和他们的孩子被革命者送往巴黎。巴黎市长“请求”国王夫妇恩赐巴黎作为王室成员的永久居住地。性格懦弱善良的国王根本没打算和大革命对抗,一切矛头都指向王后。因此,当1792年王室成员逃离巴黎的时候,整个法国愤怒了,他们从瓦伦把王后一家抓回巴黎,迫使他们受审,他们甚至教唆无知年幼的路易王子(路易十七)在法庭上“指正”他母亲的罪行。事实上,一个公正的人必须承认,法庭指正王后的罪状(包括谋害儿子诺曼底公爵、叛国通敌等)她实际上一条也没犯,真正要出死王后的理由是“她是大革命最大的敌人”。
尽管路易十六什么也没做(也许正因为他什么也没做才会落得如此下场),革命法庭还是认为,彻底的革命必须处死“人民公敌”,大量的贵族、政客被送上断头台。前国王路易1793年1月被押赴刑场,而他的妻子,从一开始就态度强硬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1793年10月16日被送上断头台。
家庭
父亲:弗兰茨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洛林公爵和托斯卡纳大公)
母亲:玛丽·特蕾西娅(皇后,奥地利女大公,波希米亚和匈牙利女王)
丈夫:路易·奥古斯都,路易十六(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
子女:1。玛丽·特蕾西娅,昂古莱姆公爵夫人
2。王储路易
3。路易十七
4。苏菲·贝亚特丽克丝公主
其他重要家庭成员:玛丽·安托内特有15各同胞兄弟姐妹,著名的有约瑟夫二世和利奥波德二世等
在波旁家族中,玛丽·安托内特有两个小叔:普罗旺斯伯爵后来成了路易十八,阿图瓦伯爵后来成了查理十世
玛利·安托内特的初吻
女王玛丽·特雷西娅看莫扎特弹得好又很可爱,就把他抱到大腿上,问他要什么奖励,他挣扎地从女王的怀里跳下来,扑过去强吻了女王的7岁的小女儿玛丽·安托内特公主
电影
2,说说玛丽·安托瓦内特的为人是怎样
严格的说来,安托瓦内特并不是喜欢玩弄权术的女人,她 和俄国罗曼诺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德国老婆有本质的区别 ,大革命前,她从来没有干涉过国家的政治,她只满足于现有的享受,满足于多开几场Party和多穿几件漂亮衣服, 就是大革命开始了,她也只是本能的保住现有的一切,她政治手法的拙劣表示出她知识的匮乏和根本不具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她和自己的丈夫像两个木偶人被暴怒的群众推来搡去,当实际上是由一帮恐怖分子组成的雅各宾派要求对国王一家施以更加严厉的处罚的时候,国王和王后,先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那么安托瓦内特对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个人物从历史中抽走,看看缺少了她,历史会走向何方。 公正的说,安托瓦内特只是大革命的一个导火索,没有她,革命依旧会发生,只是早晚的问题。 原因有三,第一、法国由于年年的战争,如和英国争夺加拿大的战争、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欧洲大陆的七年战争,早已耗空了法国的国库,路易十五给路易十六留下的就是一个负债累累的烂摊子,难怪路易十六说:“让我现在继位?我还太年轻了啊!”法兰西王国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就是财政的崩溃,而财政的崩溃主要是因为对外战争把法国给拖跨了,这和苏联的解体也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二、路易十六的无能,其实路易十六和中国历史上的天启皇帝非常相象,两人都喜欢做体力活,路易十六喜欢做锁,而天启皇帝喜欢做木工,而且都做的相当出色,但是两人在治国方面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庸才一个。世袭君主制的弊端正在于此,尤其是嫡长继承制,往往扶持了一个政治白痴,而断送了一个王朝,罗马的尼禄、中国的宋徽宗都是最好的例子。当时的历史情况是,路易十六一方面为他的臣民提供更加资本主义的环境,允许他们投机取巧,不断刺激他们致富的热忱和财产意识,一方面为法兰西民族提供前所未有的社会公共投资和福利,以致于人们对承受国家关照这一点已经变成了习惯甚至是爱好。一旦国库空虚,路易十六和他的大臣们便打起民间财富的主意,而路易十六又实在没有其他的生财之道,只好不断向臣民--尤其是有钱的资产阶级借债,然后再欠钱不还。对于国王的耍赖皮,开始的时候,大家还都无可奈何,最后实在忍无可忍,那些“愤怒的受伤害者”见还钱无望,不惜号召革命--不惜制造大规模的暴力动乱乃至浩劫发泄内心的愤懑,然后取国王之位而代之。第三、王室没有一只忠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国王的为数不多的御林军甚至在群众围攻凡尔赛宫的时候临阵倒戈。路易十六被囚禁在巴黎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组织军队对“暴民”进行镇压,而是想通过德国雇佣军的帮助逃到奥地利去。在群众攻打路易十六最后的堡垒——巴黎的杜伊勒宫的时候,国王也只能组织起900外籍的雇佣军进行对抗,而路易十六对这些瑞士士兵还不抱希望!只能束手就擒。要牢记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没有武力支持的政府,被推翻只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就算没有安托瓦内特,法国革命还是会爆发,主要是由于她丈夫的无能和有为,刺激了各个阶层的野心家,希望对法国政局重新洗牌。说到底,这是一场新旧阶级的争夺统治权的大搏斗和大屠杀,而安托瓦内特只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 玛丽·安托瓦内特和“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不过安托瓦内特是被动的,而克娄巴特拉是主动的。两人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都以悲剧收场,一个被砍下了美丽的头颅,而一个因不愿意被拖到罗马去游街示众,在自己的墓室内用毒蛇自杀身亡。两人在生前都受到民众的百般诋毁,死后对她们的评价却日益客观,众多的文学作品力图给人们展示她们的真实面貌。 平心而论,她们都是历史大舞台上可怜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