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护肤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自然护肤网 > 美容常识 > 正文
太极推手小诀窍
太极推手小诀窍
提示:

太极推手小诀窍

太极推手小诀窍   太极拳推手的技巧千变万化,下面我来给大家分享太极推手小诀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放平心态   推手练功,不可争胜负、不可论输赢。切磋研究,旨在求理求法,互相取长补短。推手练功,放平心态为首要。   2.放下架子   不可心高气傲,小觑他人,不可自诩了得,藐视同道。应虚怀若谷,放下架子,平等待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自己有所进步,不断提高。   3.放下面子   推手练功,虽不争胜负、不计输赢,然“懂劲”有高低之分,技艺有巧妙之别。若艺不如人,务须心态良好,放下面子,视能者为师,虚心向他人学习。   4.放弃力量   推手练功,务须明晓“意气君来骨肉臣”、“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用心,用意,用气,用神,而不可崇尚力量。    5.放弃招法   招乃局部技能,势为整体变化。推手练功,务须弃招求势、舍招用势,勿求局部应用,而求内外合一、周身一家之整体变通之道。太极拳十三势,势势存心揆用意,吾辈深悟之。    6.放弃常规观念   用力乃人之本能,偏偏不可用力,求胜是人之天性,偏偏不可求胜,用招是自然固有,偏偏反对用招古训先下手为强,偏偏要以静待动。推手练功,需放弃常规观念,树立逆向思维。不是加工先天本能,而是改造先天固有,此对步入太极拳道至关重要。    7.放弃自我想象,落实拳理拳法   推手练功必须按照经论,循理求真,修持操作必须循规蹈矩,遵规行事。不可自我想象任意而为,若违规悖理则枉费功夫。    8.放弃急躁情绪,树立长久观念   推手练功“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须久久为功、长期修炼,不可急躁,贵在有恒。 ;

太极推手是什么
提示:

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对于太极拳的了解比较的少,太极拳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武术,有很多的好处,对于我们的身体是有利的,经常的练习太极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的好,下面一起看看太极推手是什么。   太极推手是什么1   一、太极推手是什么   1、推手,永年旧称“打手”,本文依然沿用“打手”称谓。打手是走架训练的补充、继续与深化。“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   2、走架是同无形的人进行打手,打手是同有形的人进行走架。两者心态须保持一致,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姚继祖(1917年一1998年)曾说“推手是进行太极拳技击技能实战训练的一种形式,是学习太极拳法以致应用的中间途径”。   4、它与实战有相当的距离,仅是提高太极拳技击功夫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太极推手十五法   1、以手指敌人中心,手不能用,肩肘指之,肩肘不能用,心意指之。   2、遇刚则柔,而刚要紧在其后。   3、进手时要用螺旋力,静动不离粘连黏随,追风赶月之意。   4、彼螺旋,我亦螺旋而进之;进时须垫步。   5、不得已而退时,须用己手掩护敌手,整身则退之为要,所谓“雀跃”也。   6、两手用力要平均,如抱球状;不可此手有力,彼手无力。   7、如甲手势失败时,则须快进乙手为佳。   8、敌手击来时,不必惧他;只须顺其势,借其力而击之。   9、顺敌劲之梢节,直到敌之中节,进击敌之根节要紧。   10、动手时,务以周身成一家为要,不可用局部力。   11、敌人取我之中节时,须用全体变中以应之。   12、手不得到敌之根节时,不可发;周身圆动力打去。   13、全身动作,时时以划圆圈为主,然圈越小越佳。   14、手腕要灵活,如蛇吸食之状。   15、腰间要灵活,如蛇缠物之形。   太极推手是什么2   练习太极拳有什么好处   1、对呼吸:拥有“开阔”的心胸   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肺组织的弹性好,胸廓的活动度也大,同时还会增强肺的通气功能。   太极拳,多半是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深长均匀,在反复的动作中,腹肌和膈肌经常运动,因此可以增加透气功能。又能通过腹压有规律地改变,使体内的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这些都有助于保持老人的活动能力。   2、对骨骼肌肉:矫正脊柱   习练太极,对我们身体的脊梁骨脊柱,有很明显的锻炼效果。练太极几乎每个招式都会用到腰,长期的积累下来,对脊柱的形态和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很少能看到练太极的老人会发生脊柱畸形的,驼背的也很少。   3、对消化:机械刺激,预防便秘   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主管着体内的所有系统,因此经常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隔山打牛”的效果,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改善消化系统的仅能,还能避免因神经系统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   4、对心血管:消除瘀血的良方   太极拳的动作很多,包括了各组肌肉和关节的活动,还包括着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这些动作组合在一起,就能加强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瘀血现象,是一种消除体内瘀血的良方,同时,加快血液的流通,也就改善了血液循环的状况。   5、对中枢:优化大脑“软件系统”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用意”,注意力要集中,对大脑活动都有良好的锻炼作用。从动作上来讲,练太极动作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要上下不乱,前后连贯。因为动作有时较复杂,所以需要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无形中,就一次次地优化我们大脑的“软件系统”,加强了系统的工作能力。   6、对物质代谢:打击胆固醇   太极对身体的影响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对待胆固醇也是这样。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质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有良好的影响。打太极也会影响物质代谢,可以说是运动防老。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提示: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太极拳推手的三大要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极拳推手以小力胜大力,以巧力胜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极拳的最大特点。   人的动作是由“意”来支配的,意念指导动作,“意动形随”就是这个意思。   用意就是注意和练意。在推手过程中,既要始终精神贯注,又要时时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适度,顺其自然。这就是善于用意。   “力”是指在意念指导下,由气息吐纳,肌肉的收缩舒张所产生的力量。   太极拳是遵循太极拳理论,按照一定的规格,将相应的动作有序组合进行的运动,其形成的力是整体劲、巧劲、活劲,称之为内劲或太极劲。   推手过程中自始至终要在正确意念指导下,尽量用较小的力,发挥最大的效能,取得“四两拨千斤”的理想效果,这就是合理用力。   在太极拳经典论著中非常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先辈杨澄甫老师在《太极拳十要》中强调“用意不用力”,我以为这是一种高妙说法。   因为在一般状况下,在推手对抗竞技时,人们比较习惯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滞顶牛(也可以说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   矫枉务须过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强意念,在感知对方来势来劲的前提下,做出正确合理的反应,要做到身正沉稳,肢体松柔,轻灵变化,旋转自如。   如果长期习练,获得真正的内劲,也就是活劲、巧劲、整体劲,在推手时就不会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顶牛,避免引起肢体僵硬、呼吸不畅、听劲不灵、反应迟钝。   这就是杨澄甫老师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义。   在某种意义上说练推手就是习练人脑的这种思维功能,练智慧、练灵巧、练触觉的敏感、肢体的松柔、动作的缠绕、内劲的充实和全身劲的周整。   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识指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劲力协调配合,意到、气到、劲到。得机得势,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证,“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实践和效果。   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还需要做到以下五点。   一要利用顺势借力、借力打力法则,“四两拨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们常说的.顺手牵羊,顺水推舟即是这个道理。   二要利用旋转力,发挥上肢的旋臂转腕、下肢的旋踝转腿、身躯的旋腰转脊的作用,以使劲力圆滑,劲路流畅,不丢不顶,不给对方着力点,这就是力学中圆周运动原理。   三要弛多张少,以柔为主,轻灵柔和,缠绵舒张,走化为首,“舍己从人”,不妄发击,使自己劲力低耗耐久。   五要利用太极拳十三势的多种技法,肢体各部分交替工作,并能熟练操作,随机应变,转换灵活,合理分配体力,减少力的消耗。   二、柔化刚发,刚柔相济   柔和刚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劲。一般认为刚劲具有坚硬、干脆、果断的特点,柔劲具有柔韧、缠绵、粘连、轻巧的特点。   太极推手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技术,外柔内刚,以柔为主。筋肌、骨节经常处于高度放松而不懈怠的良好状态,使骨骼、肢体保持相对稳定性。   随着对方的来劲,不与硬顶对抗,而是运用灵活的“粘连缠随”、引化走发的刚柔相济的太极劲,克敌制胜。   刚与柔是相辅相济的一对劲力,不论运用什么招式,刚劲与柔劲都是同时存在的,缺一不可的。   有人认为太极拳推手是以柔克刚的竞技技术,认为太极劲就是柔劲,就是要轻要松,一松到底。孰不知纯柔无刚,则必过柔而不韧,过弱而不强,形成解怠无力易瘪的软拳。   当遇到刚柔适度、刚度适中的对手,就会因自己的“软匾丢却拖拉怯弱”而被对方以腰为轴、力从足发的缠丝劲爆发力所挫,这就是常见的“以刚克柔”的现象。   也有人自恃身高马大、体重力强,推手时一味以力取胜,殊不知纯刚无柔,则必过刚而不韧,不但劲力易断易折,而且呆滞脆弱,僵硬呆板,听劲不灵、劲不顺、变化慢,周身相互牵制,不能集中调动整体劲力,易被对方找着力点,运用引进落空、柔化刚发的高招所挫。   可见太极拳推手中的“以柔克刚”并不是“柔劲克服刚劲”,而是刚柔相济、刚柔适中的高手制服“纯刚无柔”的对手场面。   也常见到所谓“以刚克刚”的状况,交手双方虽然也采用一些招术技巧,但都求胜心切,凭力相抵。   虽也能较出胜负,但不论对于身心健康、修养或是推手水平的提高,都是不足取的。   有人问我,如果太极拳推手时,双方都是以柔为主,那么谁会取胜呢?   这就要看谁的粘劲质量高、谁的听劲更好,谁对刚劲与柔劲的调整做得更好了。   原来刚劲和柔劲在运用中并非总是以相等的比例呈现的,也不是自始至终两者的比例一成不变的,而必须根据推手过程中的状况和需要,随时予以调整,调整更好的取胜于调整较差的,也就是呈现“以柔克柔”的精彩场面。   一般说来,引进走化时以柔劲为主,将对方引进落空;当得机得势时可用刚劲进攻,即充分运用“先化后发,柔化刚发”的法则,用缠丝劲爆发力将敌放出。   记得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提出与我推手,一开始双方搭手,粘连缠随,运用得比较流畅,双方配合协调,十分认真。   后来他双手控制我右肘上抬即想用捌劲将我制服,此时,我则沉着应变,顺势接应来劲,同时肩、沉胯、绕肘,转身退步,双手发右采劲,一气呵成,将对方干脆利落地发送出去。   三、以静制动,动中求静   “以静制动,动中求静”这句名言,科学而辩证地阐明了动与静这对矛盾在太极拳推手中的阴阳关系,它是指导太极拳推手取胜的重要理论和法则。   静者,心静也,心态平衡也。推手时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胜负观,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武德。   切忌好高骛远、求胜心切,一心只想压倒对方而心急浮躁,应该抱着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态。调整好心态,就会头脑冷静,去除杂念和思想包袱,始终保持头脑冷静,思想高度集中的备战状态。   冷静地观察,感知(听劲)和分析对方的着力点,劲力的大小、方向、长短、虚实等特点,扬长避短,采取对策进而做到肢体松沉、轻灵柔活,周身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   “静若狸猫捕鼠,待机出发”,“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动”,先人而至,占据先机,取得控制对方的主动权,这样根据对方的动态,采用技法就减少了盲目性,容易击中对方。   万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对方的被动也不致于对我还击。   例如对方双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识领先,松沉坐胯,双手用开劲,将对方来劲化开,乘对方被我拨根、身体前倾、想要抽回手调整重心之机,我立即双手向前发出合劲,将其发出。   静是为了更好的动,在推手过程中,双方都在力求主动,始终处于动的状态,但动要有度。   动得合理,就要掌握“动中求静”的法则,决不能轻举盲动,“动中有存于静,静中有寓于动”。   欲动必先致力于静,在推手双方动态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必须头脑清醒,意识领先,在意气统领下,审时度势,调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虚实分明,缓急相应,动中有稳,稳中求变,变中有序,内外协调,节节贯穿,知己知彼,随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内敛”。   “一动无有不动”,“动时如江泻海啸,涛浪腾空,又如苍鹰叼兔,迅疾准狠”。   得机得势,则不失机势,主动进攻。得机而尚未得势,即已得到对方呆实之处,也要发动进攻,拳诀说“得实不发艺难精”,即是此意。   得势不得机,一般来说也可进攻。当处于败势情况下,须分析掌握对方情况,如对方听劲好、反应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轻举妄动。   如果要出手,绝不能一发无余,孤注一掷,陷入被动而不可自拔。出手是为了试探对方,讨得消息,再作决断。   有一次一位强悍的中年人与我推手切磋,搭手后双方粘连缠随,缠绕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对方右腕,左手置于对方左肩后方,为了试探对方,迫使对方作出反应,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随进身用靠。   此时,我已得机得势,立即身体左转,同时左手勾带他的左肩,右手随身协调,迫使其后跌倒地。   当我不得机又不得势之际,决不能轻易出手,盲目进攻,而要采用引进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机势的到来,或创造有利的机势进攻。   拳经云“能动能静,拳道之圣也,动而不静,拳道之病也”。   “太极动极生静,静极生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动与静相济相补,就能深悟“以静制动,动中求静”的真谛。 ;

太极拳的推手技巧
提示:

太极拳的推手技巧

太极拳的推手技巧   打太极拳能够让人们身心健康,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太极拳的推手技巧,欢迎大家阅读!   太极拳的推手技巧   一是“接劲”:   二人轻轻双搭手,接点与脚相连,劲到脚下,要领是周身一家有棚劲,二力相等相黏,不顶不丢,全身五弓合一,内外合一,周身处处进入“战备”状态,但一定不是紧张僵硬,而是松柔有弹性,以静待动,静听对方消息。一有对方动的信息,立即随人而动。   二是“随引”:   对方如在一个点上出劲,我就随对方力的方向而走,注意是被推而随着走,不是主动走,但也不是完全被动,是被动中有主动,但这个主动不是乱动,一是主动随对方力走,二是主动给对方一点劲,这一点劲一定比对方力小,这就是黏劲,是黏着对方一同走。是与对方合成一体的“随”,这叫黏走,所以古人称之“走就是黏,黏就是走”,在黏走中适当给对方一点劲,就是“引”,让对方感到有东西可推,对方才能继续推进。引的目的是让对方身体向我倾斜使其后脚跟离地,叫拔根。   三是“转化”:   黏着对方,引其前进,但不能完全按对方力的方向引进,否则,引进落实,推中我的重心。在引的.过程中要稍微改变对方力的方向,让其偏离我的重心,而控制对方重心,这叫转化(也可叫拿)。转化的具体方法是,当对方拔根站立不稳时,随对方的推力而后收一侧胯,另一侧胯要有向前之意,同时转身,通过转把对方来力化掉,解除对我重心的威胁。 ;

太极拳与推手之间什么关系
提示:

太极拳与推手之间什么关系

一、推手究竟是怎么回事?
推手实质上是将你在拳里所学的八面劲法,进行有效的双人训练及应用。在进行训练及应用的过程中,会演出许多有趣的事,使人感到趣味盎然,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太极推手受到广大爱好者所喜爱。
其二,太极拳是一物二体,杨澄甫先生给他1934年的著作取名《太极拳体用全书》。讲得很清楚,太极拳分“体”及“用”两部分。拳架为“体”,推手为“用”。所以,作为一个太极拳爱好者,不但要练好体,更要进一步的知道如何用。学而致用,既知体又知用,体用结合,使拳练得更完善、更完美。
其三,古人云:“走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走架”。走架也叫盘架子即练拳,打手就是推手。在太极拳传到南方去之前推手称打手。所以从这句话来说“拳即为手,手即为拳”。古人说:“从推手可以验证拳练得如何”,一个人拳练得如何,能从你的手反映出来,所以拳手相结合,可使你不断的提高拳艺。
其四,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不牵动对方重心的双人推手法也称养生推手术,两个人可以通过推手运动达到互相按摩的目的,能够舒通经络,畅通气血和强健腰腿,从而强壮筋骨,对肾气亏损也有很好的医疗效果,并且具有增强记忆、预防早衰等功效,甚至对某些疾病也有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
所以,从上述四个观点来看推手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二、我国太极推手的现状
(一)我国太极推手目前以两种表现形式存在:传统推手法和国家推广的竞技推手法
1、传统推手法
传统推手法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明末清初陈王廷所创造的双人推手法。由陈长兴传给杨禄禅后从杨家派生出其他流派。每个流派有每个流派的特点,有每个流派的不同训练方法,有每个流派的不同风格。例如:陈式推手仍旧保留一些原貌,姿势低,有管脚、拿关节等擒拿法。杨式推手法以掤劲为主,讲发劲,拿法讲究拿对方的劲路。吴式推手法主要以柔化见长,讲先化后打。
2、现在推行的竞技推手法
解放后,国家为了全民健身,56年推出简化太极拳,58年推出88式太极拳。在60年代开始尝试把太极推手列入现代的竞技项目,从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曾进行多次试验,直到1979年太极推手作为试点项目,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进行了首次表演赛。
1989年推手比赛正式列入全国比赛项目。
1991年经国家体委审定,正式颁布《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
1992年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全国太极拳推手研讨会。
1993年在杭州举行第二次全国太极拳推手观摩交流会
1994年正式举办全国太极拳推手比赛,女子也可参赛,并重新颁布了《推手竞赛规则》。
竞技推手的出现和发展,把现代太极拳运动推进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二)传统推手法和竞技推手法并列出现在我国太极拳运动的领域内,但此二种推手法的训练目的不同:
1、传统推手法:传统推手在太极拳中是作为过渡到太极散手的一个中间过渡训练方式。现在作为相互切磋武艺,增进友谊,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提高拳艺水平的作用。
2、现代竞技推手:目标明确,争输赢、拿冠军。
(三)由于传统推手及现代竞技推手二者具有不同的目的,所以出现了不同的锻炼手段。
1、传统太极拳由于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一出世,就要立足于社会,所以各家各派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推手作为太极拳中的一个中间过度教材,从套路开始过度到推手,再从推手过度到散手。从理论上,王宗岳先生在《太极拳论》中,阐明了太极拳修习的三个阶段:着熟、懂劲、神明。走架是着熟的阶段,推手就是练懂劲的过程。如何练好懂劲呢?就是先练好沾、粘、连、随,练习听劲,能听才能懂。练出感觉力就好办了。所以我们练推手,要先走圆后讲劲,再似断非断,似连非连,现称亚散手,再过渡到断手也称散手。经过这个程序,方能达到顺势借力,以柔克刚,以轻制重,以慢胜快,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之技巧。
2、现代竞技推手:现代竞技推手是在传统推手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竞技体育的元素,使太极推手的运动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领域。所以现代竞技推手主要讲比力量、比速度、比技能,不太强调小力胜大力及四两拨千斤。所以大多练习者,在体能上、力量上、招法上下功夫。有些运动员为了急功近利,很少在拳的基本功上下功夫,所以在比赛场上出现顶牛、抢摔、相扑之类的角力之争,使大家在心里上很难接受。由于大家已经习惯于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之说,所以看不惯竞技推手。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三、推手是否神秘
有的同学说,推手很神秘,不好学。我说推手不神秘,很好学。因为,平时练拳走架是一个人练习,所以很方便,只要记住套路就可以打下来了。推手可不行,因为推手是两个人练习的,由不得你一个人想如何练,就如何练,而是必须遵照两个人的运动规律进行。实质上,我们每日练拳,不论你练什么拳架,里面总会有“揽雀尾”。就拿(85式)杨式太极拳来说,“揽雀尾”仅是85式中的一个式子。推手练四正手实质上就是练“揽雀尾”。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太极拳与揽雀尾》登载在《太极杂志》2004年第一期上,说的是揽雀尾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一个揽雀尾包括四个劲,“掤、捋、挤、按”。四正推手实质上就是这四个劲的演练,所以你想,你一套拳都练了,在拳里拿出一个拳势的名称来双人演习,会难吗?
练习推手要讲究方法,概括起来一共有三个方面:
1、对方用手打我,我往两边引化,落空使它不及我身。
2、对方用手打在我身体上,我通过此点,把它返回去,返给对方自身。
3、对方用大力击我,我用截劲,截住再把劲返回去。此三个方法,不是我独创的。是根据我国著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1936年所著的《太极拳打手法》一文所启发的。所以,当你看了我这一段述说,一定能解决您的疑点了。太极推手好学但不好练,只要你有恒心,能坚持能根据古人所留下的论述来演练,我想您一定能登堂入室的。(请参考吴图南先生著《太极拳打手法》,附文后)
四、谈谈八法五步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练的太极拳(现代太极拳)及传统拳均是有八法五步组成的。八法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是,进、退、顾、盼、定。由它们构成了十三势,也称太极十三势。
(一)先讲八法(即八种劲法):
1、掤劲:掤劲是向上向前之劲。掤劲如围墙,意御敌于门外。用于攻防和走化。是太极拳中的主劲,有人称太极拳为掤拳,也就是说太极拳处处要有掤意,要求两臂具有一种圆撑力,这种圆撑力是由内向外的膨胀力,在任何情况下均有一定的弹性,故曰:“掤在双臂”。也正如拳诀所说:“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诀云: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周身弹簧力,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漂浮亦自然。
在应用掤劲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沾住对方而不是对抗对方。
(2)掤劲之手臂与自己身体应保持一定的距离。
(3)掤劲在使用中应贯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原则并要粘着对方。
2、捋劲:在太极拳中为化劲。根据对方的来劲,进行走化。“捋在掌中”是指捋时前面一个手,劲点在近腕部的尺骨处,轻贴在对方的肘部,后面一个手劲点在掌心或掌背,接触在对方的腕部处,两手相距对方一小臂间距离。它可以根据对方外力的变化情况,向自身侧面斜线走化。因势利导,化开对方之劲。然后可变着进击。
诀云: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引之使延长,力尽自然空。
重心自维持,莫被他人乘。
在应用捋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顺对方的劲而动,略改变其方向。
(2)要转腰、坐胯、圆裆、含胸拔背而不僵滞。
(3)需沾粘着对方腕肘,防止对方受捋而采取攻势。
(4)捋时一定要轻,起牵引作用,改变其方向时,不易使敌方发觉。
3、挤劲:挤为进攻劲。在捋开对方来劲之後,可随时以挤手进而攻之,把对方击出。正如拳论所说:“捋挤二法趁机使。”我们一般在推手时,常用捋挤劲。“挤在手背”,是用合劲或长劲使之。合劲是两手合成一劲施于对方身上,长劲是全身之劲串成一线,伸腰长往而发之。
诀云: 挤劲义何解?手背弹簧力。
横竖因敌变,顺势寻战机。
间接反应力,如球来碰壁。
外柔内坚刚,沉稳无人欺。
在应用挤劲时,需注意二点:
(1)用挤时一定要封闭对方劲路,加强粘逼到死角后方可挤出。
(2)挤时一定要取横向。
4、按劲:按时进攻劲。使用按劲时,先用提劲向上向左或向右化对方来力,两手按在对方腕、肘处用长劲发之。按手的关键在腰部,发按劲靠腰的长往进攻,不能单靠手的力量,所以说:“按在腰攻”。正如拳诀所说:“按手用着似倾倒”。
诀云: 按劲义何解?运掌推向前。
气由丹田发,腰攻是关键。
逢高则膨满,遇凹向下潜。
波浪有起伏,有空必内钻。
在应用按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用按劲前有一个向内、向下沉化的动作,然后转腕向外,向前上按出。按前有一化,是按的组成部分,即“意欲向外,向上,必先向里、向下”之意。
(2)按时需沉肩垂肘,不用拙力,轻轻向前按去,两手要轻灵兼备方可有效。
5、采劲:采制对方的劲力。是形容手法如采摘果实或花朵,不要太轻,也不能太重,其技法又如采茶、捉蝉似的以巧为尚。采劲应用时一松一紧或一落即发,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在运用短促抓拿时,迅速一闪,使对方来劲突然落空扑跌倒地的巧取法就是采劲的运用。
诀云: 采劲义何解?拿节敌失灵。
任尔力巨细,听劲知轻重。
巧施四两力,千斤亦无用。
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应用采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使用此法时先捋后采,谚称捋采劲。捋要轻,采要实。故一般捋引时捋到对方将出重心时再顺势采发。
(2)采在十指,劲点在手指上。
6、挒劲:是一种向外横推或横采之力。可使对方身体扭转而失重。顺对方出力的方向循弧线用力,使对方旋转而不能自主,只得被提空而抛出。 诀云: 挒劲义何解?旋转如飞轮。
投物于其上,骤然丈外寻。
急流成旋涡,卷浪若螺纹。
落叶坠其上,倏而便沉沦。
在应用挒劲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出劲时要上下相随,手到步到并以腰为轴,使全身劲力完整一气。
(2)动作要敏捷,挒要惊,即“挒惊务相称”。
(3)劲需发在对方的底盘窄面处,当跌出时,要预防其抓住不放。
7、肘劲:以肘击人。“肘在屈使”,用屈肘向对方心窝或其它关节部位贴身封逼,发劲充足,击人十分锐利,而使对方受伤,因要慎用。
诀云: 肘劲义何解?近身曲臂行。
上下与左右,虚实宜分清。
连环式莫挡,开花捶更凶。
六劲融通后,用途始无穷。
在应用肘劲时,需注意如下几点:
(1)拳为长手,肘为短手“肘在屈使”,用肘极易伤人,所以说:“肘屈勿轻使”。
(2)用肘劲使要突出一个“冲”字,迅速把劲放出去。
8、靠劲:用肩、背向外击人之力为之靠。靠劲多在贴身之后,发出的外挤推力。一般在对方用蛮力向后牵拉时,趁机取巧而用,用之得当,能显出八面威风。
诀云: 靠劲义何解?肩背贴身用。
斜飞式用肩,肩中还有背。
内外均能靠,来势如雷轰。
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用靠劲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靠劲,是以肩部靠人胸部为主,所以称“靠在肩胸”。
(2)用靠劲要突出一个“崩”字,应发靠劲大多贴身,所以发劲要脆,用崩炸之劲靠出去。
(二)谈谈五步
太极五步是进、退、顾、盼、定,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一般人认为是步法,实际上它超越了步法。有人认为,前进、后退为步法,左顾、右盼是腿法,中定是身法。对于盘拳架来说,可以这样认为。对于推手来说,进、退、顾、盼、定都要在技击中配合八法使用,所以它应纳入技法范围。在技击中,进、退不仅包括步子的进退,而包括身体与手肘的进退,顾、盼不仅包括眼神,还包括腰腿手肘之顾盼。中定是所有技法之核心。
1、进法:用于拳架,要求迈步似猫行,轻灵沉稳。用于推手,一是移动重心;二是配合八法协助发劲。
2、退法:包括防御和进攻两个方面。防御用于引进落空,如用捋式时,是积极的防御。进攻用在边退边攻,退中求打,如倒撵猴。
3、左顾右盼:用在拳上,眼神主要是注视拳的运动方向,并还须顾及身体的两侧。所谓“以眼领手”、“以眼领身”。推手时更应注意如下二点:一是要注视对方的眼神,由对方的眼神来判断其动作的方向;二是要注视自身的两侧。
4、中定:是太极推手的核心。在推手中要保持自己的中定,去破坏对方的中定。失去“中”,就失去稳定性,也称为“背”。站桩是静态的平衡,盘拳架子是自身的动态平衡,推手是在双方相互作用下的动态平衡,它比自身的动态平衡难度大。中定的方法,一是要气沉丹田,下盘稳健;二是要以腰为轴,灵活转变,要让对方找不到我的“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上述给大家介绍了太极十三势,在练拳中要把八法五步弄清楚。走架时,一定要按杨澄甫先生的“十要”为准则。练到定势时,检查一下是否做到“一身备五弓”,是否八面支撑。拳架练熟后,自己对拳的每着每势是什么劲组成的一定要弄明白,在盘架子中练出整劲来,完全知道了自己的劲向,接下来就可练习推手了。
练习太极推手,一定要按古人留下的指导性的打手歌诀来练。
歌诀云: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从歌诀上先人已指出,想练好推手应以四正入手,练习时应注意上下相随,因势利导,要顺人之势以小力化去大力,用借力打力之法,要引进落空,反对丢、匾、顶、抗。逐步深入,功夫不断上升。由招熟而渐至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你慢慢就能修炼成太极高手了。我在这里预祝大家成功。

太极拳推手精义?
提示:

太极拳推手精义?

  太极推手是我国民间武技的内容之一,是太极拳运动中一种双人徒手对练和对抗形式。太极推手既有防身功能,又有健身价值;既可用于竞技,又可用于观赏,因此,它也成为了众多太极拳爱好者喜爱的运动专案之一。下面就是我整理的:。供您阅读!   一、关于劲   老拳谱中讲的劲法很多,也比较繁琐。这里我着重对滚、错、折、磨、弹、冷、正、侧、定、断、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这十九种比较重要的劲法作些解说:   ***一***滚劲   “滚"是沿立圆轨迹旋转的意思。与对方一接触,就在接触点上根据接触方式.向上、向下或向侧前、侧后方滚动。滚动时要内外相合,使对方劲头落空,并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二***错劲   “错”是前后左右错开对方来力之顶点的意思。在与对方接手时,在接触点不变的情况下,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稍转动,避开对方来力的顶端,再将自身的内、劲渗入对方体内。   ***三***折劲   折劲如翻板。向上下翻滚或内外折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与对方一接手,接触点就是翻板的正中。翻板向上翻,内劲自下而上地渗入对方体内。翻板向下压,内劲则由上而下地渗入对方体内。   ***四***磨劲:   “磨”是研磨的意思。接手时,在接触点上沿平圆轨迹转动,手与肘相互配合,恰似在研墨。圆圈的大小要根据对方来力的大小而定。对方为大则圈大,对方力小则圈小。手、肘由内向外磨转时,要有丢掷之意,来力必被甩出。由外向内磨转时犹如漩涡向里旋卷,使来力坠入漩涡之中。   ***五***弹劲:   即是弹簧力。在用弹劲时要先蓄后发。弹劲是先借对方之力压缩弹簧,然后猛然撒放,将对方弹出。弹簧力取决于内气的鼓荡和体内"钟锤"的前后摆动。   ***六***冷劲   发冷劲要突然。看准对方身体的重要部位,以短暂、刚健的内劲突然击之。冷劲实为柔中刚、软中硬的厉害劲法,击到对方躯体上虽不伤表皮,却使内脏不适。突发冷劲极易使对方受内伤,故不可轻易使用。   ***七***正劲:   即上直之劲。与对方一接手,要很快听出对方来劲的方向。凡来劲都有两端,一端是劲头,一端是劲源。对方劲头无论有什么变化,劲源始终与劲头保持直线联络。迎面直接对方的来力,通过其劲头控制其劲源即为正劲。   ***八***侧劲:   与对方--接手,即避开对方来力的顶峰***即劲头的正面***转接顶峰周围***即接侧***,然后利用侧点控制对方的劲源,并由侧点向对方劲派发内劲将其击出。接侧点和发侧劲都是为了避开对方来力的正顶,迂回进攻。   ***九***定劲:   与对方接手后,首先要听对方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对方旋转灵活毫无定向,此时发之必然落空。必须先把对方灵活变动的身形定住,然后才能发之。定劲有两种:一种是"指定",亦称"点定”就是要在对方身体上任何部位,以手指的刺劲,向其劲派上刺点,使对方产生反应,并借此反应发之。第二种是"吸定”。当对方变动不定时,可用手法听出对方来力的方向,用掌心吸引其来力,使对方感觉一空而产生暂时的停滞,我可惜此时机击发对方。   ***十***断劲:   拳谱中讲"要劲断意不断,使用断劲击发时,亦不能断意,必须在沾、连、粘、随的基础上,掌握对方的中心。然后与对方脱离接触,手距对方身体的远近以利于吸引对方和便于发劲为宜。断后即拍为"断拍”。发拍劲如投石。拍劲影响人的内气。用断劲顺对方来力方向吸引,称为"断吸"或"断引"。用断劲憋住对方的内气,称做"断截”。用断劲要求得机得势,掌握好时机是非常关键的。发断劲时,必须用手法找出对方的缺陷,一断即发。   ***十一***刀劲:   此劲由"手如刀锯"而来。刀劲是以前臂的尺骨侧为刀切入对方接触处。切入时肘往腰圈上沉坠。刀劲要求短促。向前切要配合以按、挤、采内劲,向后切要配合以采、捋.列内劲。 ***十二***锯劲:亦由"手如刀锯"而来。在刀劲未能切入时,前臂立即内旋,用前臂内侧向前或向后锉锯,以肘为后援力。往前锯不奏效就向后锯。使用锯劲时腰圈要摊开与肘虚接。向前锯要配合以采、按、挤内劲,向后锯要配合以采、捋、列内劲。   ***十三***拍劲:   要求手不用力,腕部灵活不能僵硬。将腰部的内劲由肘通向掌,由掌拍出手外,使用拍劲时,掌不能与肘、腰接死。只有腕部松活,内劲才能出于拍出。拍在对方身上如同把东西从手中投出,对方不应感到疼痛。拍要拍在对方的顶力上,哪里有力就在哪里使用拍劲。对方被拍后,会象皮球那样跳起。如果拍一次不能奏效,可连续拍之,直至将对方拍跳起。   ***十四***掸劲:   就是要象掸东西那样,用手将内劲掸向对方中心。使掸劲时,自已之手必须离对方的中心近,否则就掸不动对方。发掸劲内劲必须先到手,再由手掸出。只有掸得既快又准,对方才能被击出。   ***十五***拽劲:   这种劲可看成是向对方扔过去的劲,与拍劲相似。与对方接手时,中指根要虚含,然后手一张,将内劲由中指根拽出。同时要以腰作为后援,才能把对方发出。   ***十六***擎劲:   在接手时.若遇对方来力的顶点,要先下按其顶点。再微向内含,使对方脚跟提起。然后,立即将肘下沉,朝对方中心发之。   ***十七***踏功:   与对方接手,我即将心气放松,随之肩肘松沉,手的动作如同足之下踏一样,将内劲踏向对方臀后或足跟。踏劲与采劲相似,踏劲不能用在顶点上,而应用在顶点之侧。踏可有微左、微右、微上、微下的变化。踏劲有三种使用方法:   l.踏发:用按、挤、弹簧劲.螺旋劲等劲法与踏劲相混合,将对方发出称为踏发。   2. 踏离:是踏上对方又急分开,使对方失中,并将对方扑来之势引向自身后侧。绝不能有任何阻拦对方的动作,才能将对方顺利引出。   3.踏断:是踏上对方后再用断拍劲,将对方发出。步骤为:踏上,分开,断拍。   ***十八***重劲:   是与对方接触时,将自己的松沉劲施放在对方的中心上。自已的内力越充足,对方便越感沉重。   ***十九***离劲,   在对方欲听我劲时,我要用似离非离、似粘非粘之劲,不让对方听清我之劲点。此劲称为离劲。若对方欲发我时,我还可用离劲引化。同时听清对方的力,再施内劲将对方发出。   二、关于点   下面就揉手中怎样区别“实点”、“滞点”、“聚点”、“空点”和“拿点”,怎样运用杨健侯论古钟五个点的发法问题作些解说:   “实点”是指对方能够发挥、运用其实力的集中点。不能在这个点上与之相顶。因此,接手时,要设法接触对方实点的周围***即接侧***,再由实点之侧面将自身的内劲发出。如果一时找不到对方的实点之侧,可以采用引进落空的方法重接寻找。   “滞点”是对方不能灵活变化、不舒服之处。如我用内劲控制住了对方的滞点,对方就不敢再用力顶碰。若顶碰,对方必自跌出。   “聚点”是对方内劲凝聚之点、不能灵活变动之处。   “空点”是对方没有力或使不出力之处,如果我控制或击发对方的“空点”,对方便无力反抗。只有先将对方引进落空,才能击发对方的空点。   “拿点”是用来掌握、控制对方中心的点。   “发点”是用来击发对方中心的点。拿点和发点的区别需在学习揉手时,口传心授才能体会清楚。拿点不是发点,有些人将拿点当发点,向拿点击发对方,是不正确的。这样击发,对方不会弹跳而出。 杨健侯总把人的身体比做寺庙内悬挂的大钟。大意是说,古钟的中间,有一条垂直的绳线,吊著钟锤可以摆动,钟锤的高低可以自行调节。借钟喻人,可分为四段正点。   ***一***五点部位名称如下:   l.顶点。位于人的咽喉下方。   2.上死点。在顶点和灵活点之间。   3.灵活点。相当于人的心口处。   4.下死点。在灵活点和下垂点之间。   5.下垂点。位于两胯之中。   ***二***各点的性质和作用   l.顶点:乃点穴之门,故又称绝命点。因它不易动转,是权衡对方身体变动的准星。   2.上死点:因受顶点的牵连而活动范围很小,受力后不易化解,故称死点。   3.灵活点:是人身旋转灵活、最难控制的一处。揉手时要由此点探出反应再击死点。   4.下死点:由于受钟锤下坠的影响,活动范围不大,内劲向此点击发易于奏效。   5. 下垂点,位于垂直线最下端,是钟锤所在处。此点在人的两胯之中,因它一动便影响全身,所以通常把它作为稳固下盘之用。   以上各点分布在一条垂直线上,相互间都有连带关系。例如:上死点和下死点 的中间是灵活点,因此这两个点又都含有灵活性。一旦被击时,都会受到灵活点的影响而变灵活。当对 方的上死点转变灵活后,其顶点就会僵滞,此时应向顶点选之。若下死点转变灵活后,灵活点就会僵滞 ,此时须向灵活点选之。   由于各点是在一条垂直线上,当某个点受击时,必然牵扯到上下两个点,垂直线也会因而变为弧形。此时要迅速脱离已经形成弧线的所在,使之恢复垂直状,再向死点选之。当与对方接触时,就应把对方来力的顶点听清楚。要用手中的圆球来接对方顶力,并利用此球的旋转将内劲由顶点渗入到对方体内,对方此时必感不适。只要对方一变动,我手即微旋回收,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对方的反应力必随之而出,此时是拿是发便能皆从我愿。在与对方接实之前就应听清对方来力的方向。若对方的来力对我之中心并无影响,便不要妄动。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中心。   若一接手对方之劲就影响我中心时,要及时转换接手的方法,将对方来力引离中心。但要注意一定要使对方之力落空半,仍保留¨半作为发劲时的借用之力,这样才能做到太极拳谱上所讲的"化即是发"当与对方接触而未能听清对方的问点和发点时,要速离再问。连问儿次,一次要比一次跟得紧,迫使对方因不适而暴露出滞点。发"问送劲"时,要利用对方的滞点。如果对方变化很快,就须用"断拍劲"、"点断劲"击之。